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表面的和谐场面之后,滋生的是群涌的愤懑和失望,要不然,“我爸是李刚”为何会像病毒一样瞬间传遍网络?

河北“官二代”校园醉驾肇事案,在舆论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下,李启铭及其父双双通过央视采访痛苦流涕,表示悔不当初,河北当局也表态将公平处理此案。

李启铭案只是一个个案,但他对于当下中国而言,具有符号意义,舆论的反应如此强烈,也在于特权问题是个严重的现实存在。媒体报道或许会使类似李启铭这样的极端行为有所收敛,但是不会对普遍存在的特权现象产生实质性影响。因为消除特权的根本在于民主与法治。

作为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之一,河北大学首先在校园交通和安全管理上就有失职的问题。其次,事故发生后,学校不积极促进真相的调查和信息的公开,反而威胁目击学生闭口,应该受到严厉谴责,学校相关领导人存在滥用权力、侵犯学生表达自由的问题。

此事后来被高调曝光,案件得到公正处理的可能性增大。而权力的介入有可能加重肇事者李启铭的责任,因为这一事件已经成为重大公共事件,影响了河北当局的形象和所谓的“社会稳定”。这也是没有法治基础的社会经常出现的情况,特权者一旦倒霉,他们的基本权益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切实保障。

当然,问题还有另一面,即公正的可能只是在舆论和媒体关注下才有可能。而一旦社会关照的阳光被遮掩,问题的处理将进入黑洞,因为缺乏透明度,人们无从知道案件处理的过程和细节,即使如他们声称的“公正”,也因人们看不见而得不到信任。

而这种可能性似乎正在增加,网络上传出受害者家属的代理律师遭相关当局警告、之前一度高度关注此案进展的媒体也似乎突然之间集体噤声,种种“不祥之兆”让人们感觉好像故态重萌,李氏父子在电视机前的悔过哭泣简直成了“鳄鱼泪”。

如此以来,河北“官二代”肇事案中,不仅“肇事”本身,围绕事件处理衍生的一系列影响——当然大部分是负面影响,也具有了符号意义。

如果李启铭之前算是个“小特权分子”的话,他肇事后的一句“我爸是李刚”喊出了赤裸裸的现实,不仅让民情激愤,也让更多更广泛的特权者们紧张——难不成让一桩“小事”坏了“大局”?

也因此,人们期待的情况——正义不仅要实现,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——没有出现,事态还是按照主事者们的惯有逻辑进展,通过舆论控制和维稳措施,让时间稀释民愤和关注,在“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”中完成社会遗忘。

只是,表面的和谐场面之后,滋生的是群涌的愤懑和失望,要不然,“我爸是李刚”为何会像病毒一样瞬间传遍网络?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秦旭东

秦旭东

106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以法治的视野关注新闻

文章